当前位置首页 > 新型经营主体 > 专业合作社

三原:“袖手”管护万亩田

时间: 2025-04-18 15:04:35
来源: 咸阳日报
作者: 第五雪
责任编辑: 李芳
【字体: 打印

4月14日,油菜花迎风招展,麦苗长得健壮。

“嗡”的一声,三原县渠岸镇惠家村村道旁,“飞手”李凡寸头整齐干练,腕间戴智能手环,肩挎“洋气”黑色背包,手持遥控器,聚精会神地操控无人机,载重66.5公斤的植保无人机腾空而起,开启“一喷三防”作业。

“这可是管田的好帮手,12分钟30亩地就能管完。”李凡嘿嘿一笑,“一喷三防”是小麦增粒重、保高产的关键一招,不仅可以防治病虫害,还能预防干热风及防止倒伏。比起祖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耕种,算是“解放”双手、“袖手”管田。

李凡就职的三原渠岸李绵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早在2017年就开始布局“科技种田”,2015年陕西省首次被国家列为深松整地作业补助项目试点省,三原渠岸李绵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也乘政策东风,开展农机深松整地作业,不仅能领取深松补贴,又能实现粮食增产。

“最开始只是想统计深松地块、作业进程、合格面积等信息,我们就引进一套现成系统,农机作业轨迹、作业质量,键盘一敲就知道了,那是我第一次感受到‘科技力量’,农时就那么关键几天,科技和时间赛跑,种田有未来!”三原渠岸李绵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程平兴初尝到“甜头”,就下定决心“科技种田”。

采购先进设备,优化升级系统,扩大种植面积……秋时农机播种,春时无人机管护,夏时农机收割,程平兴的1033亩小麦就这样“袖手”管起来。

“解放”双手、“袖手”管田这事很快便传开了。三原县便在该合作社建立“田间学校”,通过“田间教学+课堂培训”方式培育更多新型职业农民队伍,让更多群众“袖手”管田。

“袖手”还能管田?“发小”张栋被程平兴“种草”,立即决定回家种田。

“刚开始只种地,农机用合作社的。”张栋笑道,后来意识到农机才是关键,考了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驾驶证,买了辆收割机,去年收了3000亩小麦,种了3000亩玉米。

如今,三原渠岸李绵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社员从最初的16人发展到76人,像张栋这样执“证”上岗的有47人,“80后”有14人,管理着76台(套)农机。合作社托管渠岸镇、独李镇、陂西镇等11000多亩地,为群众提供种、管、收“一站式”服务。

田野上,只闻农机轰鸣,不见农人奔忙。“飞手”“机手”设定作业参数,按下启动键,机器收到“指令”科技管田。金丰公社农机精细化管理平台的后台显示屏里,拖拉机、植保机、收割机等设备作业分布、作业轨迹等数据实时更新,科学合理统筹调配。

“小麦、玉米全程托管作业服务,亩均增收200元,群众双手从繁重的农活中解放出来,大家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做更多事,这才是科技种田的意义。”程平兴说。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