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农业技术

玉米南方锈病识别与预防

时间: 2023-08-23 15:10:48
来源: 咸阳市植物检疫站
作者: 宁党峰
责任编辑: 段梅
【字体: 打印

玉米南方锈病是典型的大区域流行性病害,也是农业农村部公布的一类农作物病害,是我市夏玉米生长中后期重要叶部病害,发生与台风关系较大。在条件适宜时,玉米大喇叭口期就可以被侵染发病,发病后叶片上布满孢子堆,病菌从植株中耗取大量营养,严重影响籽粒灌浆,导致玉米减产。作为我国夏玉米产区的间歇性暴发流行病害,南方锈病常导致玉米减产10%以上,感病较重的可达30%以上,部分地块甚至绝收。

症状特点南方锈病发病初期,叶片上产生褪绿小斑点,很快发展为黄褐色疱斑,之后病斑表皮破裂散出铁锈色粉状物,后期病斑形成黑色疱斑,可导致叶片从受害部位折断、叶片干枯、植株早衰甚至全株干枯。南方锈病可以发生在玉米植株地上部的任何部位,以叶片发病重,常从下部叶片逐渐向上部叶片扩展。其孢子一般生于叶片正面,叶片背面极少;即使叶背有少量孢子,也仅分布于叶脉及其附近。在我市,南方锈病显症时间在8月下旬至9月上旬。


玉米南方锈病与普通锈病的区别


南方锈病与普通锈病相比,在识别特征上主要有以下两点不同:一是夏孢子颜色和形状不同。南方锈病夏孢子堆颜色较深,以橘黄色、深黄色或深褐色为主,圆形或卵圆形,多为单个;普通锈病夏孢子堆颜色相对较浅,以铁锈色为主,圆形到长条形,以长条形为主,且夏孢子堆易融合成片,形成大的不规则状孢子堆。二是危害部位不同。南方锈病主要危害玉米叶片,其次是叶鞘、雌穗苞叶和雄穗;普通锈病主要发生在叶片上。生产中南方锈病造成的产量损失远远高于普通锈病。

【病害循环】南方锈病的初始菌源地为热带、亚热带玉米周年种植区,推测应该来自菲律宾和我国台湾。病菌夏孢子通过台风进行远距离扩散,携带病菌的台风发生早,则病害可能暴发流行玉米在一个生长季节中感病显症后,夏孢子通过风雨作用多次再侵染,使病株率和病叶率不断升高,由点片发生发展到普遍发病,在适宜条件下,严重度剧增,造成较大危害。

【流行规律】南方锈病菌萌发、入侵和在寄主内的扩展的适宜温度范围较宽,但症状表现需要较低的温度。孢子堆产生的适宜温度为24—27℃,最适温度26℃,当温度低于13℃和高于30℃时萌发率降低,病菌萌发和侵染需要叶片表面有水膜,日光照射有利于夏孢子的萌发,5—7天完成一个侵染循环。高温、多雨、高湿的气候条件适于南方锈病发生夏玉米生长季节中降雨量降雨次数越多玉米感病风险越大;扬花期雨水多,有利于病害流行。南方锈病年度间的发生情况差异很大,一方面与台风活动路径和时间有关,另一方面与当地气候条件是否适于病害的发生有关。由于较幼嫩的叶片更易感病,迟播的玉米在有发病条件时,病害发生重于早播玉米。

【预防措施】南方锈病爆发性强、流行速度快防治上采取以抗病品种为主,以农业防治和药剂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措施。

种植抗病不同玉米品种对南方锈病的抗性有较大差异,使用抗病性强的品种是控制其田间发生、蔓延的有效途径。

农业防治措施。合理密植、适当早播、配方施肥,适时喷施叶面营养剂。生长期发现零星发病病株应及时拔除集中销毁玉米收获后也要及时清理田间残株、茎叶,集中烧毁或沤肥与非禾本科作物轮作可减少病原菌的积累。

③预防与防治。在玉米大喇叭口期到抽雄前,施用药剂可有效减轻后期南方锈病的发生如果前期没有预防,在发病初期喷施农药,也可以控制锈病的发病程度,一定程度上减轻对产量的影响。药剂可选用三唑醇、丙环唑烯唑醇戊唑醇或苯醚甲环唑等。视病情发展连喷1—2次,每次间隔7天左右。喷药时,可在药液中加入芸苔素内酯、磷酸二氢钾等植物生长调节剂、叶面肥,以提高防效兼治其他玉米叶部病害。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